对于中国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经营业绩影响的研究,部分学者只是在研究影响商业银行盈利因素中考虑了货币
政策因素,但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利率的作用对商业银行经营业绩各个方面也有显著影响。对于商业银行经营
业绩,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商业银行经营效率以及安全性、盈利能力、流动性等。首先,从经营效率和
安全性方面来说,肖卫国等(2016)利用面板EGLS模型研究了数量型和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对商业银行效率的影
响,区分了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影响差异,数量型工具主要通过改变可贷资金数量,价格型货币政策工
具则是通过供需来影响商业银行经营效率。另外,冯波等(2016)利用我国16家上市银行2007-
2013六年的面板数据建立变截距变系数模型得出商业银行经营绩效与宏观经济政策等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周友
良(2021)认为,由于现阶段我国货币政策的变化使得作为货币政策传导的主要承担者的商业银行在安全性方
面所承担的风险不断变化。
其次,从盈利能力方面来说,王连军(2017)利用中国32家商业银行2004—
2014年财务数据,分析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对商业银行盈利的影响,结果显示:货币政策短期基准利率工具、收益
率曲线斜率与银行的盈利——
资产收益率之间存在明显的正向关系。此外,从盈利结构来看,无论是国债收益率曲线还是银行间回购利率对净利
息收入的正向影响均大于对损失准备金和非利息收入的影响。同时,根据门限面板模型估计显示:我国价格型货
币政策工具对银行盈利存在显著的非对称特征,特别是处于较低利率水平且收益率曲线斜率平缓情况下,这种效果
更加明显。刘志洋和李风鹏(2016)得到银行盈利结构与利率水平、利率曲线斜率之间的非线性的结论。但是张
艾莲等(2021)利用动态面板广义矩估计模型得出,价格型和数量型货币政策对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方向和程
度各不相同,不同类型货币政策的共同实施会产生叠加作用:无论是基于收益获取还是套期保值,利率衍生品的使
用确实增加银行的非利息收入,而货币政策的作用并不十分显著。
再次,流动性是是商业银行高效运转的关键。时波(2019)运用Sys-
GMM估计方法,探讨了数量型和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对商业银行流动性影响的效果。研究认为:货币政策对不同
规模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存在差异,对中小商业银行更为显著。商业银行对价格型货币政策的敏感程度高于数量
型,资产规模较小的商业银行,对同业拆借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因素的变化较为敏感: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流动性创
造的影响是短期的、阶段性的。另外,邱新国(2019)运用中国43家上市商业银行2013年第2季度至2018年第
4季度的数据,实证分析了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常备借贷便利(SLF)、中期借贷便利(MLF)和传统货币政策工具(O
MO)对商业银行流动性水平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SLF、MLF及OMO对商业银行流动性水平有显著负向影响,
这一影响在大、中、小型银行间存在显著差异,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对流动性的调控作用强于传统货币政策工
具。再者,杨雪峰(2019)也分析了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影响,通过构建简洁模型得出货币政策对不
同规模的商业银行流动性存在显著差异。
最后,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也在不断发生变化。邓明慧(2018)认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为了完成货币政
策最终目标,来通过工具影响经济变量。通过对相关理论的研究,认为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在经济发展过程
中不断改进,形成了以信用贷款、各国汇率、利率、资产等多种方式传导的局面。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我国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在信贷途径逐渐弱化;二是我国利率调控传导机制作用效果随着社会融资结构的多元化、利
率市场化不断发展;三是新形势下资本市场取得了极大地成长空间。然而,陈奕丹(2019)利用VAR模型对我
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从货币渠道和信贷渠道进行实证研究,得出我国货币政策对经济的传导机制是通过货币渠
道影响信贷渠道,然后共同对国民经济产生影响,相对于货币渠道信贷渠道的影响更为明显,但中国货币政策传导
机制的有效性微乎其微。